English

成语该怎样规范

剪不断理还乱
2000-09-28 来源:光明日报 何知 我有话说

成语在语言中的地位非常重要。成语的产生和形成往往含有民族特色的出典和故事。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,可以言简意赅而又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意义,它最能反映民族语言的特点,被人们视为民族语言中的瑰宝。

成语既然广泛为人们喜爱和使用,它在语言中也不断地在发展变化,它就自然会在读音、词形和语义等方面产生某些分歧,也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。比如“叶公好龙”“安步当车”中,“叶”读yè或shè,“车”读chē或jū,就可能有不同。“怙恶不悛”中的“怙”误读为gū,“悛”误读为加jùn也不少见。“好高骛远”中是“务”还是‘骛”或“鹜”,“莫名其妙”中是“名”还是“明”,经常写法不同。“哀兵必胜”,一般词典不管双方强弱,都一律解释为被侵略的军队定打胜仗,现实中会是这样吗?喻指过时的事物是“明日黄花”还是“昨日黄花”,“七月流火”是天要凉了,还是天热得不行?我军今晚“倾巢而出”,用得对不对?我们还可以不费力气地举出成语运用中的许多分歧混乱现象,表明现代汉语中成语的“规范”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。

成语含义的规范,比起词形和读音更为复杂。“一团和气”“人定胜天”这些成语,且不说从前对原意的曲解(人一定能战胜大自然——改地换天),就是当时的含义同今天也有很大不同。过去把“一团和气”视为无原则、是非不分的表现,而同今天提倡待人接物要“一团和气”大相径庭。人一定要战胜大自然,同今天提倡的保护大自然,人同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有了天壤之别。至于“空穴来风”的语义变化,更让人吃惊。从来源上说,因为有穴才能来风,所以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将它注释为“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”。而《辞海》和常用的一些成语词典对“空穴来风”的注释,正好同《现汉》不同,指事物毫无根据。河南人民出版社的《成语大词典》,商务2000年出版的《古今汉语词典》等,则注释为“比喻某种说法有一定的原因。也比喻流言乘虚而入”。这种释义虽然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,但却忽略了在使用中可能引起的混乱。因为这两种意义是相互矛盾对立的。比如某人对某事表态时用“空穴来风”,如果事办成了他可以说他的意思是说某事原来是有根据的。如果事情结果不好,他也可以说早就认为那是无根据的事,这岂不让人对他的表态莫测高深吗?显然对这些语言现象不进行规范,必将在使用中给相互交际造成很大的困难。

对成语怎样进行规范?过去讨论语文规范,甚至专门研讨词汇规范的文章和专著,很少涉及成语的规范问题。因此对成语的规范,应该进行研究探索,应该以当代广大群众使用的语言实际和约定俗成等原则,综合考虑作为规范的依据。

首先是“对”和“错”的问题。不少使用成语中的问题,是因为用的人对成语理解不准确,或望文生义,造成误用。比如把“画地为牢”写作“划地为牢”,把“按部就班”,写作“按步就班”。把“差强人意”理解为很不合主观的意愿,把“万人空巷”用作大家都呆在家里不出去。把“明日黄花”错弄成“昨日黄花”,把“七月流火”错用作夏日炎炎,酷热难当。上述俯拾即是的误用实例,就需要通过指明正确的用法帮助改正。

其次,多种用法并存,不易认定谁一定对,谁一定错。这就需要根据语料,认真研究,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,提出规范的意见,引导大家使用。如“莫名其妙”和“莫明其妙”,“洋洋得意”和“扬扬得意”,“万水千山”和“千山万水”,“拔苗助长”和“揠苗助长”。上述四组成语,反映了几种不同的情况,在引导规范时也需要分别对待。按表义明确,从今不从古,尊重广大群众使用习惯的原则,用约定俗成,因势利导的手段分别加以解决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